北宋时期是古琴文化的黄金时期,这期间出现了许多知名的古琴家和作品。北宋时期的古琴大多采用了五徽十三弦的形式,弦的数量比唐代多了两条。此外,北宋时期的古琴可谓是琴艺和琴曲相得益彰,琴曲风格涵盖了广阔的内容,分为宫商角徵羽五声等十二徽,又称十二调。
北宋时期的古琴家很多,其中最受人尊崇的是胡笳十八拍的创作者高蟾。高蟾是北宋中期古琴家,他创作了《胡笳十八拍》这样的杰作,其艺术成就在古琴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《胡笳十八拍》有着深刻的内涵,是剧社文化中最经典的剧目之一,其深入人心的音乐形式,超越了唐代的琴曲艺术,更显现出北宋时期的古琴特色和文化的繁荣。
除了高蟾,北宋时期还有许多其他的古琴家。其中,赵孟頫可谓是集书画古琴于一身的艺术家,他的琴艺技巧相当高超,其作品更是体现了文学、书法、音乐、绘画等多重艺术的精髓。他的《李祝悲歌》、《溪山行旅》等作品受到了世人的喜爱,流传至今,成为了后世琴家的必学曲目。
在北宋时期,古琴艺术不仅在高峰上获得了艺术成就,在制琴技艺、保养保护、音乐流派传承等方面也有了很多的改进和创新。
首先,北宋时期的制琴技艺受到了许多的改进。由于五徽十三弦的古琴结构更为复杂,所以制琴的难度相应更大。但随着欧阳修《新乐府》、胡善祥《三才图会》等书的出版,以及钢丝丝弦的应用,古琴制作的难度和制琴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。
其次,北宋时期的古琴保养和保护也有了很多的改进。古琴是一件非常珍贵的艺术品,需要细心呵护。当时的古琴家们不仅注重琴面的保养,而且还注重琴身的维护和琴弦的调整,这些技巧的运用保证了古琴在长时间里保持良好的演奏状态。
另外,北宋时期的古琴音乐流派也有了很大的发展。五徽十三弦的古琴为音乐的创作和演奏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挥空间,出现了许多琴曲名家,形成了不少的文化或地方性流派,如花灯魏、阳明派、水乡莺落等,这些流派为中国古琴艺术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。
总之,北宋古琴时期可谓是古琴文化的顶峰时期,无论是制琴、保养、演奏、传承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创新,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横向和纵向呈现的现象。古琴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精髓之一,在未来的传承和发展中,仍然有着无限的美好前景。